咨询中心banner
Knowledge 科普知识
当前位置 : 
Knowledge / 科普知识


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,我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任何食物。冬季的西瓜、夏季的火锅,反季节饮食已成为常态。然而,这种与自然节律的“脱节”,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现代人“生活方式病”的增多?反观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文化,它精准地刻画了天地间气候、物候的变化节律,并由此衍生出一套极具智慧的“因时食养”法则。这并非陈规旧俗,而是一种着眼于预防、强调适应的整体营养观。本文将从现代视角重新审视这份遗产,探讨如何将节气智慧融入现代营养学,科学地指导我们的日常饮食。



图片



01

理论基础:

天人相应与营养学的共鸣





节气饮食文化的核心是“天人相应”哲学观。人体被视为一个小宇宙,与外界大宇宙的环境变化(气温、湿度、昼夜长短)息息相关。自然节律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(如代谢率、消化功能、免疫力)和心理情绪。

从现代科学角度看,这具有深刻的合理性:

图片

1. 生理适应需求:

气温下降时,人体需要更多能量维持体温,对高热量、高蛋白食物的需求增加;气温升高时,消化功能相对减弱,需更易消化、富含水分的食物。

图片

2. 物产最优原则(Locavore Concept):

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。每个节气所对应的本地当季食物,通常是自然孕育出的、最适应当下环境气候的产物。其营养密度、口感风味都处于峰值,且无需长途运输,更新鲜、更环保。

图片

3. 预防医学思想:

节气饮食强调在气候变化节点(如立春、立秋)通过饮食进行预先调整,巩固体质,预防季节性疾病(如春夏之交的感冒、秋冬之交的呼吸道问题),这与现代预防营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。





02

四时轮转中的营养搭配实践





以下选取几个典型节气,探讨其饮食建议背后的营养学逻辑。

1. 春(立春、雨水、惊蛰):“升发”与“舒肝” 春季阳气升发,万物复苏。但天气多变,易肝气郁结。

· 传统智慧:食辛甘发散之品(如葱、姜、韭菜、香菜),少食酸涩收敛之物。吃春芽(豆芽、香椿芽)以应生机。

· 营养解读:辛香食物富含挥发性物质,能刺激循环、舒缓情绪。春季新鲜蔬菜富含维生素B族、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,有助于从冬季的厚重饮食过渡,清理肠胃,提升代谢效率。蛋白质来源可从冬季的红肉逐渐转向鱼、蛋、豆制品等更富含蛋白质的食物。


2. 夏(立夏、小满、芒种):“清热”与“祛湿” 夏季炎热多雨,人体出汗多,消化功能减弱,易耗气伤津、湿气困脾。

· 传统智慧:清淡饮食,多吃瓜类(冬瓜、黄瓜、西瓜)、绿豆、苦味食物(苦瓜)以清热解暑。常喝粥汤以补充津液。

· 营养解读:瓜类蔬菜含水量高(超95%),富含钾、镁等电解质,能有效补充汗液流失。绿豆富含抗性淀粉和多种维生素,是优质的复合碳水。苦味食物中的生物碱等成分具有消炎、促进食欲的作用。粥汤类食物易于消化吸收,是补充水分和能量的极佳方式。需注意,切忌过度依赖冷饮,以免损伤脾胃功能。


3. 秋(立秋、处暑、白露):“润燥”与“敛肺” 秋季天干物燥,由热转凉,人体易出现口干、皮肤干、便秘等“秋燥”症状。

· 传统智慧:“贴秋膘”需适度,首重“润肺”。多食白色食物(梨、银耳、百合、莲藕)和富含胶质的食物(蜂蜜、芝麻)。

· 营养解读:白色食物多富含多糖、黏液质和维生素,如银耳中的银耳多糖具有极好的持水性,能有效缓解黏膜干燥。梨富含水分和膳食纤维。坚果种子类(芝麻、杏仁)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,能滋养皮肤和肠道。秋季“贴膘”应选择优质脂肪和蛋白质,如鱼类、坚果,而非一味摄入高脂肪肉类,以免加重肠胃负担。


4. 冬(立冬、大雪、冬至):“滋补”与“藏精” 冬季寒冷,人体需要更多能量来御寒,是进补和储蓄能量的最佳时节。这种进补需要通过饮食结构的调整来实现,并非通过多饮多食来进补。

· 传统智慧:增加温性食物(羊肉、牛肉、核桃、桂圆)的摄入。多用炖、煲、烩等烹调方式,使食物温热软烂。民间有“冬至吃饺子”、“腊八喝粥”的习俗。

· 营养解读:红肉是优质蛋白质、血红素铁和维生素B12的极佳来源,能有效预防贫血、增强体力和免疫力。炖煮的烹调方式不仅能使蛋白质充分分解、易于吸收,还能将食材中的营养素充分释放到汤中。热乎乎的粥羹和汤饺能快速提供能量和温暖,符合冬季的生理需求。





03

古今融合:

现代生活中的节气营养实践建议





我们无需完全照搬古法,而应理解其精髓,灵活运用于现代生活。

1. 首选当地当季食材:购买时多关注本地农贸市场,选择最水灵的蔬菜、最饱满的水果。这不仅能获得最佳风味和营养,也是支持可持续农业的方式。

2. 调整烹调方式与膳食结构:夏天多采用凉拌、清蒸;冬天多用炖煮、煲汤。根据气候冷暖,动态调整餐盘中蛋白质、碳水和高水分蔬菜的比例。

3. 关注气候节点,微调饮食:在立春、立秋等重大节气前后,有意识地通过饮食进行过渡。如立秋后不宜立即大肆进补,可先吃一些滋润的食物(如梨粥),为脾胃接受后续的滋补做好准备。

4. 理解食物特性,而非迷信“功效”:不必神化某种食物的“大补”作用。应将其视为多样化膳食的一部分。例如,冬季吃羊肉是为了获取优质蛋白和铁,可搭配萝卜(富含纤维和维生素)以解腻助消化,实现营养均衡。

5. 结合自身体质:节气饮食是普适性建议,个体需根据自身状况(如易上火或体寒)进行微调。如体热者冬季进补可多选鸭肉、鱼类,减少辛辣调料。





结论

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饮食智慧,是一场跨越千年的、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对话。它教导我们的不是刻板的教条,而是一种动态平衡、主动适应的生活艺术。在现代营养学的映照下,我们发现其“因时食养”的核心思想与最新的预防医学、可持续饮食观念高度契合。

重新拥抱节气的节奏,意味着不再将饮食视为简单的热量摄入,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连接自然、滋养身心的仪式。通过顺应天时,选择当季之物,我们不仅能获得最富营养的食材,更能使自己的身体节律与宇宙同步,从而达到真正的身安体泰。这份古老的智慧,正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,寻求健康与宁静的一剂良方。



作者:周吉

中国营养学会会员


审稿:王鑫

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





上一篇:奶及奶制品——聚焦“一老一小”的科学选择与饮用指南
下一篇:营养与体重管理 -- 科学营养与智慧管理:迈向健康体重的可持续之路

营养科学信息资源库

营养科学
信息资源库

中国营养界官微

中国营养界
官微

中国好营养科普官微

中国好营养
科普官微

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服务号

注册营养师
服务号